传统手工艺成为脱贫好助手
下班进家,赶忙洗手,胡尔古丽·苏力旦坐在床边,拿起绣花布开始绣花。今年47岁的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沙梁子村妇女,她的正式职业是社区联防队队员,另一个“职业”则是伊吾县亸拉娜公司的绣娘。靠着自己的努力,她家从过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走上了幸福的大道。
说起这一变化,胡尔古丽·苏力旦兴奋地说:“这全靠艾依夏木·依不拉音的帮助,没有她成立亸拉娜公司,我们哪有现在的好日子,也不知道怎么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胡尔古丽·苏力旦说的这位艾依夏木·依不拉音曾经是一名下岗职工。20世纪90年代,她从原单位下岗后,迷茫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候不知道自己要怎么生活下去。在单位工作多年,突然下岗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心里很难过。”说起当时的情景,她仍然难过半天。思来想去,不服输的她决定另起炉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
艾依夏木·依不拉音的母亲曾是当地一名非常出色的绣娘。她从小耳濡目染,得到母亲的真传。除了刺绣外,她还善于缝纫。2004年年初,艾依夏木依·依不拉音靠刺绣、缝纫手艺自主创业。但美好的愿望与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满怀信心开了店,生意却不如想象的那样好,她再次陷入迷茫之中。最困难时,哈密市妇联的工作人员来到她的身边,推荐她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当老师,教授更多学员刺绣技艺,又带她参加各种大型展会,将她的刺绣品向各地推介。
“靠着那几年积累的经验,2015年10月,我在哈密市伊吾县成立亸拉娜公司。公司成立之初招收了14名员工,其中刚刚脱贫的就有7人。伊吾县也把我这个小公司列为重点扶持的脱贫攻坚小微企业之一。”艾依夏木·依不拉音回忆道。
依靠着伊吾县政府的帮助,去年8月,亸拉娜公司搬入新厂房,开始了新一轮“招兵买马”,并瞄准民族特色纹饰和刺绣产品的大市场,生产各类服装、鞋帽、日用百货、针织家纺等30多种产品。说起这一切,艾依夏木·依不拉音笑着说:“厂房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我们又在伊吾县盐池镇、前山乡、下马崖乡建了3个分厂。目前公司有90名员工,其中脱贫户40人。工资以件计算,每月最多的员工可拿到3500多元。”
伊吾县沙梁子村脱贫户阿耶提古丽·艾拜都来起初对学习缝纫技术并不感兴趣。乡政府给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1200元工资。每天早上打扫完卫生就无事可做,孩子考上大学后,她的空闲时间更多了。在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多次劝说下,阿耶提古丽·艾拜都来终于答应学习刺绣技术,并成为亸拉娜公司的一名短工。说起这个变化,阿耶提古丽·艾拜都来说:“没想到当一名短工绣娘有这么多好处:不仅让我每个月多挣1000多元的钱,这完全够缴孩子上大学的生活费了,还让我学到知识与文化。最主要的是我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再也不需要为找个事而费脑筋了。看我家这些漂亮的刺绣品,都是我自己绣的,多好看呀。”
哈密市伊州区阿勒屯古街上有个古丽阿旗力手工艺店,店里出售的商品都是以葫芦为原料再次加工制作成的文创产品。店主努尔古丽·尕依提的父母是手工艺人,从小看着他们刺绣、画葫芦,她也想把葫芦画手艺传承下去。
当她把想法告诉麦丽耶木·巴斯提时,立即得到她的认可,两人说干就干,开起这家手工艺店。手工艺店开张一个月,仅销售葫芦手工艺品就收入了一万多元。
努尔古丽·尕依提说:“我们不仅在店里销售产品,还利用直播卖货,借助网络销售渠道,将哈密元素的文创产品卖到了山东、湖北、河南等地,就连新疆的客人也很喜欢我们设计的产品。现在订单像纸片一样多,我们店里四个人天天忙不过来。”
麦丽耶木·巴斯提是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阿勒屯村人,远嫁村外多年,如今55岁的她再次回到阿勒屯历史文化古街创业,见证了葫芦画产品的热销。她说:“我们改革了传统葫芦画的图案和工艺,让它更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比如在葫芦上雕刻画,我们以艾德莱斯图案为元素,使用手工着色,图案非常精美。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祝福语、照片、唐诗等元素巧妙结合在葫芦、木板上,受到疆内外游客喜爱。我们还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激光雕刻工艺相结合,既守住了匠心,又保住了生计。”
别小看一个个小葫芦,它们通过努尔古丽·尕依提等人的手变身为工艺美术品,也让更多的农民开始种植葫芦,形成了一条产业链。“现在我们都是按订单生产葫芦,农民也在种葫芦中尝到了甜头,过去这些葫芦都没人要,现在全变成实实在在的钱了,他们很高兴,也算为脱贫攻坚出了力。”努尔古丽·尕依提笑着说。
依托自身优势,让文化元素成为脱贫的好助手,哈密市走出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让更多的人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商机,沉浸在文化的氛围里,提升着自身素养。
上一篇:戛纳电影节公布官方评选影片名单
下一篇: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意义非凡
书画收藏的六个窍门...
在居室悬挂字画,可以宣染艺术气氛、开拓视野、增添美感、陶冶情操、怡悦身心。但是,挂字画相当有讲究。装裱加框俗话说“人要装,画要裱”,一幅画装裱、加框后,即显露出高雅的魅力。中国字画、源远流长...
西藏唐卡艺术迎来划线发展...
“标准的制定是设定唐卡品质底线,而非上限,旨在延续传统工艺原真性水准,规范市场行为,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西藏唐卡画院高级顾问尼玛次仁27日就西藏唐卡划线发展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唐卡起源...
网络文学成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新亮点...
近日,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编制的《2019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正式发布,从创作、评论研究、队伍及引导、产业发展、海外传播5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回顾了网络文学过去一年的发展...
四川传统彩灯在长春的“新亮度”...
6月26日,江成财在长春市长影世纪城内巡查彩灯运行情况。今年28岁的江成财是四川自贡的一名彩灯手艺人。因从小受到传统彩灯技艺的熏陶,对制作彩灯产生浓厚兴趣。2012年,江成财跟哥哥来到吉林省第一...
沈阳网络中国节上演精彩“端午汉风市集”...
中国·沈阳网络中国节“善行端午福满盛京”系列公益活动,6月27日在太原街玖伍文化城精彩上演“端午汉风市集”。该活动由中共沈阳市委网信办、沈阳出版发行集团指导,中共和平区委宣传部、沈阳市互...
千年书院封龙书院将恢复教育教学功能...
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26日表示,该校将逐步安排优秀文科类博士生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的千年书院封龙书院学习、生活,开展科学研究,恢复书院教育教学功能。26日,河北师范大学封龙书院博士...
北京:东城区“云”上过端午热闹不减...
端午云直播、全景数字展览、线上诵读会、端午云分享……6月25至27日,正值端午小长假,北京东城区按照全市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安排,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围绕“云赏端午”“云乐端午”“云话端午”等主...
让作品迸发出打动人心的恒久魅力...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主打30位女演员的舞台故事,一开播便带来诸多话题。前不久收官的都市剧《谁说我结不了婚》聚焦单身女性生活,再次引发有关婚恋观的讨论。女性为主要角色,目标为女性受众,聚...
长三角五大戏曲剧种端午合演...
在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端午节时发生了重要一幕:白娘子饮雄黄酒后现出蛇形吓死许仙,为救丈夫,白娘子冒险去“盗仙草”。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五大戏曲剧种端午节会聚杭州,为观众演出了...
非遗踏白船的传承之困...
每年一到端午,姚其才就特别兴奋,因为他又可以上船了。今年64岁的姚其才,家住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新兴街道王安社区,祖祖辈辈生活在西南湖畔,以渔为生。十几岁时,他就跟着父母在船上生活,摇船、捕鱼、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