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从明:指尖跳动的艺术 用心编织四十余载
棕编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手工艺人采摘棕榈树叶经过整理、加工、染色、烫平等工序,再经弯折、裁剪、穿插等过程,眨眼间棕榈叶便化身成了飞舞的蝴蝶、跳跃的蚂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今,棕编已是顺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棕编第三代传承人的高从明,坚守四十余年,依旧坚持创作,并乐在其中,同时,还通过各种方式将棕编技艺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一项爱好 坚守了四十余年
日前,记者来到南充市顺庆区桂花路,高从明正在他的工作室里整理棕编工艺品。见到记者前来,他立马停下了手中的活,礼貌地上前招呼。
高从明出生于南充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就爱手工制作。高从明告诉记者,其实他最早接触的并不是棕编而是竹编。“小时候看到家中的竹编背篼、菜篮子,便对这项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从明说,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一个小摊前围满了人,出于好奇便挤了进去,只见一位民间艺人正双手并用,扯、拉、叠、剪、插……不出两三分钟,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就出现在人们眼前。看着一片片竹叶变成各种各样的小玩意,高从明异常惊奇,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缠着村里的竹编师傅教他一些简单的竹编技艺。
“学习了一些基础技艺后,我便开始自己摸索。”高从明告诉记者,竹编技艺成熟后,他便开始学习棕编,跟随成都新都区一位棕编师傅正统地学。他一边向老师讨教,一边自己摸索,那时候常常从早上练习到深夜,手被棕榈叶划了无数道口子也毫不在意,一心沉浸在自己的“动物王国”里。
所谓匠心或许就是,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能不厌其烦地将它做到极致。这一项爱好,高从明坚守了四十余年。岁月的磨砺也使得高从明的技艺更加精湛,他单凭眼睛一扫动物的姿态,编织的技法就已了然于心。“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十二生肖,我都能用棕榈叶编织出来。”高从明说。
匠心独运 巧手编出“动物世界”
“闲时,我会带着装满棕榈叶的包,加上剪刀、细铁丝等简单的工具,在古镇、景区等地方随便找个空地坐下,现编现卖。”高从明说。
你能编出多少个品种?高从明默默地计算着,蜻蜓、蜘蛛、螃蟹、小鸡……思索片刻,他笑道,“嘿,这我还从来没算过,这会儿我都数不清楚了,应该说别人编的我都会,不会的,通过研究也能学会。”在高从明眼中,棕编是千变万化的,手上的活只要边做边学,边学边练,什么都能精通,即使从来没有编过的东西,通过观察和思索也能完成。
“关键是要吃得苦,棕编这种工艺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工序却纷繁复杂。”高从明告诉记者,需先采摘颜色鲜亮、无疤痕的棕榈树叶,经过煮、晒、熏等程序,再通过穿刺、撕拉、折叠、穿插和打结等方法,将材料制作成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和昆虫的形象。最后进行修饰加工,使作品优美、栩栩如生。
“虽然每位棕编艺人制作出来的作品形态大同小异,但人的思维和理解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现出来的棕编作品都各有各的特色。”高从明的棕编手艺既有传承,也有新的学习和探索。尽管每次完成一项作品相当耗时费神,但几十年来他对这项工作的热情丝毫未减。
传承发扬 申报市级非遗项目
棕编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作为顺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棕编的第三代传承人,高从明肩上担着责任和使命。他说,“现在很多景区都有我的棕编工艺品售卖,我希望更多展示棕编的历史、发展、制作手法,让更多人了解棕编。”
说起棕编的未来,高从明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学到的这门手艺不仅能让自己做喜欢的事,还能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忧的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喜爱棕编的人越来越有限,棕编艺人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棕编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手艺。这门技艺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高从明说,这样的技艺需要传承。
为了传承发扬这门传统技艺,高从明与市、区残联合作,开办了“非遗棕编制作培训班”,对残障人士进行专业培训。“开办培训班,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拓宽他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也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能够谋生。”高从明说。
高从明的女儿也十分喜欢棕编。如今,他女儿已经会编织很多种类的作品。
此外,近期高从明正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准备将棕编技艺申报市级非遗项目,“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棕编。”高从明说,只有有了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将棕编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上一篇:非遗传承人刘青年:为剪纸这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下一篇:没有了
高从明:指尖跳动的艺术 用心编织四十余载...
棕编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手工艺人采摘棕榈树叶经过整理、加工、染色、烫平等工序,再经弯折、裁剪、穿插等过程,眨眼间棕榈叶便化身成了飞舞的...
非遗传承人刘青年:为剪纸这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剪纸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新华镇就有一位剪纸能人,叫刘青年,剪出的《红楼梦•十二金钗》《大势至菩萨像》等作品多次获奖,被评选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近日,记者见到刘青年时,他...
李海生:千年“窑火”焕发传统制陶技艺新生机...
冷水滩区黄阳司镇土陶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海生,二十多年来,秉持制陶人的初心和使命,潜心钻研陶艺,开展公益教学,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喜欢上陶艺,让冷水滩本地传统制陶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先打中...
魏世涛向驻马店市博物馆捐赠书法作品...
1月8日,魏世涛先生将自己书写的三幅甲骨文书法作品和一件瓷器作品捐献给驻马店市博物馆,驻马店市博物馆接受了捐赠并向魏世涛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魏世涛先生,字乐山人,号重阳公,“中原九公”之一。现...
王成:小小木头雕刻出万千世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树木随处可见,这些树木可以装点城市乡村,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但这些寻常可见的树木经过绵阳市民间艺人王成一番巧手匠心的创作,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树木却焕发出了别样的新生机。...
郭鸿英老师作品赏析:极致求雍容 立意中见诗情...
郭鸿英(1937-),男,河北省平乡人,河北省美协会员。2007年《寒梅双鹊》获“泰山颂”全国书画邀请赛金奖;《风雨送春归》获湖南长沙“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六十周年全国书画大奖赛”金奖并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