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文:守护匠人匠心传承非遗文化
摘要:杨传文说,虽然困难,但仍然坚守对戏曲热爱的初心。对于时刻不忘弘扬非遗文化的杨传文夫妇来说,最好的守护便是传承,根据孩子的爱好,夫妇俩将儿子送到艺校学习唢呐。如今学有所成,俩儿子也经常跟随父母在苏鲁豫皖一带进行演出,县镇村义演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在非遗文化里,唢呐、戏曲不能不提。作为流传甚广、文化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很多人为之传承坚守。在淮北市濉溪县铁佛镇油榨村,就有这么一个家庭,多年来传承唢呐、戏曲文化,守护文化匠心,多次获得市县级荣誉,他们就是杨传文、丁素玲夫妇。
杨传文和丁素玲夫妇从小便开始跟老一辈人学习柳琴戏,俩人在本村大队剧团相识相恋后喜结连理,多年来走南闯北进行演出。回忆起当初学习的那段岁月,夫妇俩很是感慨。为避免吵到村民,夫妇俩天天早上四五点钟便在沟河边练嗓子,练完后回来练功、学词、唱戏。就是这么日复一日扎实练习,为日后的登台演出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前年轻的时候条件艰苦,经常骑自行车带孩子到外地演出,一次能分到两三块钱。”杨传文说,虽然困难,但仍然坚守对戏曲热爱的初心。“后来条件宽裕一点,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再到如今的小轿车,也是带着孩子到萧县、徐州、永城等地演出,再苦再累也一直坚持,从来没有抱怨过。”
除了受邀到各地进行演出,市县的各种公益活动,他们也都踊跃参与,镇里的乡村春晚活动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每当村里有大型活动,夫妻俩都会积极参加,为活动助力。
家风如雨,润物无声。在父母的熏陶下,两个儿子也酷爱艺术。看到孩子对艺术感兴趣,夫妇俩很是欣慰。对于时刻不忘弘扬非遗文化的杨传文夫妇来说,最好的守护便是传承,根据孩子的爱好,夫妇俩将儿子送到艺校学习唢呐。
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5点左右起,练到晚上8点多。“也曾到广州、上海等城市进修过,学习唢呐的吹拉弹唱技术。”说起当初,俩儿子表示,由于要经常练习,口腔、肺部、腮帮都受过伤,也想过放弃,但对唢呐的热爱之心以及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一直坚持学下去。如今学有所成,俩儿子也经常跟随父母在苏鲁豫皖一带进行演出,县镇村义演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现在,孙子孙女也热爱艺术,在舞蹈学校学习了两三年的舞蹈。”说到未来,杨传文夫妇眼里写满了坚定。(吴永生 王媛媛)
上一篇:张翠梅:栩栩如生刻纸作品迎冬奥
下一篇:没有了
杨传文:守护匠人匠心传承非遗文化...
摘要:杨传文说,虽然困难,但仍然坚守对戏曲热爱的初心。对于时刻不忘弘扬非遗文化的杨传文夫妇来说,最好的守护便是传承,根据孩子的爱好,夫妇俩将儿子送到艺校学习唢呐。如今学有所成,俩儿子也经常跟随父...
张翠梅:栩栩如生刻纸作品迎冬奥...
河北民间刻纸艺人笔刀添福迎北京冬奥会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的民间刻纸艺人张翠梅,凭借一双巧手,用中华传统“非遗”技艺创作出了一幅幅主题刻纸作品,借此表达对北京冬奥会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记者...
刘宇:盼“火中雕塑”不遇寒冬...
文脉颂中华刘宇:盼“火中雕塑”不遇寒冬一把镊子、一根料棒、一盏喷灯……料棍在火中融化,趁其未凝固,用镊子完成拉、抻、点、压等动作,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家伙“浴火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回报远...
杨芳:让朵朵“蜡花”在苗乡绽放...
文脉颂中华杨芳:守护蜡染技艺让“蜡花”在苗乡绽放铜刀作笔,蜂蜡为墨,心灵手巧的苗家女子用蜡刀将心中最美好的想象落在染布上,点染出世间万物。染布上,蝴蝶翩翩、鸟飞鱼跃,展示了苗家女子对自然环境中...
张锠:坚持让“泥人张”活态传承...
文脉颂中华张锠:坚持让“泥人张”活态传承郭沫若曾在1963年“泥人张”彩塑展上题诗所言:“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泥人张”自清代道光年间由张明山始创...
王登书:苗族泥哨乡土中的匠心传承...
文脉颂中华黄平苗族泥哨:乡土中的匠心传承见过“能吹的”动物们吗?在贵州省黄平县,有一种泥捏的儿童玩具——苗族泥哨,又名“泥叫叫”。黄平苗族泥哨多为动物造型,从十二生肖到飞鸟走兽、蝶虫蛙鱼,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