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要用创意“点亮”非遗文化
中新社拉萨12月22日电
题:“90后”姑娘爱上藏族雕版技艺:要用创意“点亮”非遗文化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90后”姑娘刘婧的包里总是带着一把小刀。这是她两年前在四川德格印经院学习藏族雕版技艺时的雕刻用刀。正是这把雕刻刀,将她与藏文化紧密地连接起来。如今,她用这把刀创作雕版作品,也时时琢磨着将传统的藏族非遗文化与新潮、时尚“链接”起来。
生于四川乐山,现在拉萨生活的刘婧是一位文创设计师。从小便热爱藏文化的她在2019年获得机遇,入选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赴四川德格学习藏族雕版技艺。在此期间,她停掉在原公司的工作,在看似枯燥的学习、雕刻中精进技艺,并花半年时间复刻了德格印经院极具代表性的印版《千手观音》。
“第一次见到这块印版,觉得太美了。”在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刘婧被精湛的藏族雕版技艺所震撼。遗憾的是,这幅《千手观音》老印版历经数百年时间,线条磨损严重,画面已经模糊不清,无法再使用。“如果就此绝版太可惜了”,刘婧下定决心把这块印版复刻出来。
这幅《千手观音》元素丰富,线条复杂,复刻对初学者而言并非易事。刘婧查阅大量资料,了解画面背后的藏文化内涵,一条线条到一个局部,花费半个多月时间恢复线稿。然后着手在板子上雕刻。
出于消防原因,德格印经院至今没有通电。每天太阳升起,刘婧便盘腿而坐埋头雕刻,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从线条歪斜到圆润流畅,她在看似枯燥的雕刻中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其中。此后印版又经过涂酥油、清洗、晾晒等工序,半年时间过去,她从短袖换上羽绒服,一块1:1复刻的《千手观音》印版诞生。
刘婧复刻的《千手观音》已被德格印经院收藏,并接替老印版继续印刷使用。“这是时隔数百年的对话,新老交替也是文化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刘婧说,在创作过程中,自己心在刀尖,心无旁骛,也更深地感悟到“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会通往智慧”。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藏民族历史记忆、民族记忆的守护者和传播者。随着刘婧对该技艺的了解越深,她的心头也多了一份责任感。
“藏族雕版技艺保护、传承刻不容缓,需要被更多人‘看到’,也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刘婧说,当前传承技艺的重要性仍未被充分认知,一些古老的印版得不到充分保护出现损毁,年轻人也因为这项技艺枯燥、收益不高而兴趣寥寥。这些都成为藏族雕版技艺传承路上的障碍。
作为藏族雕版技艺的爱好者,刘婧曾考虑自己是不是也做一个潜心雕刻的“手艺人”。但她认为,作为一名设计师,更重要的是搭建起平台和渠道,让藏族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看到”,“我不能只是自己受益”。
“藏族雕版技艺不能一直是过去的样子,要穿上时尚的外衣。文创,不能只有文化,更要有创意。”刘婧介绍,目前她也尝试以藏族雕版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她说,希望有一天,通过创意产品、办展等方式,让藏族雕版技艺、藏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完)
上一篇:齐聚礼贤堂特邀画家谭玉琅:小写意,大格局,笔墨写天地!
下一篇:没有了
刘婧:要用创意“点亮”非遗文化...
中新社拉萨12月22日电题:“90后”姑娘爱上藏族雕版技艺:要用创意“点亮”非遗文化中新社记者冉文娟“90后”姑娘刘婧的包里总是带着一把小刀。这是她两年前在四川德格印经院学习藏族雕版技艺时的雕...
齐聚礼贤堂特邀画家谭玉琅:小写意,大格局,笔墨写天地!...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意指“形天地万物”之山水画,若舍去笔墨何以成形,何以成画。的确,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历史传统基干,是中国画的一个艺术表现之本,洋洋大观的中国画史卷,可以...
齐聚礼贤堂特邀书法家严仲良:骋纵横之态,藏敏思于怀...
书法艺术,既是一种形学,又是一种心画。“意”与“法”,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两个重要主体。它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形质得之于法而有据,性情得之于心而难名。古之书家,无不以性情为本,或骋纵横之态,或散郁结...
齐聚礼贤堂特邀画家孙宝根:细观画中世界,品味别样人生...
中国从古至今,各种艺术犹如漫天繁星,而国画艺术更是这漫天繁星中异常璀璨的那一颗。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地创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
章汉立:泰顺石雕传承人...
章汉立,男,自号东坡愚子,泰顺县级非遗传承人。1978年1月出生于浙江泰顺仕阳,高级工艺美术师,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市优秀青年工艺美术家,温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现任泰顺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卓乃枢:泰顺石雕传承人...
卓乃枢,男,1969年出生于泰顺,大专学历,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任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温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泰顺县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