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集报家慧眼识“邸报”
在集报圈里,提起范光永,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不仅北京的集报人熟悉他,就是在外地的集报圈,也都知道他。他从事老报刊收藏已经有三十多年,主要收集明清、民国老报刊,还收集现代报纸创刊号、号外等,共收藏报纸计1万余种。
范光永在集报圈流传着诸多“传奇”:他收藏的明代天启年间的“邸报”,是目前国内所见出版时间最早的古代“邸报”原件;他收藏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第五十四号原件报纸,是由周恩来主编,这也是民间收藏界中能够见到的极为珍贵的报纸原件;他收藏的1938年11月21日《每日译报》,第一版左下角刊登有中国共产党“六大”的决议,这是抗战时期上海“租界”较早报道中国共产党“六大”相关内容的红色报刊;他编著的《抗战十四年老报刊收藏图鉴》一书,通过报刊这个角度,真实地还原了全民抗战的伟大历程。
范光永有收藏意识是从8岁开始的,当时他的姥爷从外地来北京,来京不久,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姥爷给他留下两大本邮票,这些邮票都是老邮票,有民国时期的邮票,也有中共当年在解放区使用的邮票。尽管当时的范光永不懂收藏的意义,但这些花花绿绿、分门别类排列的邮票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收藏的种子播在了他的心里。后来他虽然没有成为邮票收藏家,却成了报纸收藏家。
1987年,范光永上班以后,为练书法,他开始收集报头,比如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后来看着有什么好的文章也收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北京有了潘家园市场的雏形。那时候并没有正式的交易市场,摊贩们就在马路边摆个摊,卖一些废旧用品。因范光永家就住附近,他常去潘家园去逛。当时花20元就能买来一大摞旧报纸,而且大多是1949年之前的旧报。
他最初也不知道挑内容,人家给什么是什么,自己随便拿一把就走了。空闲的时候,他老上潘家园转悠,一来二去,结识了一些旧报商人,通过和这些摊贩的交流,范光永学会了许多关于报纸收藏的知识,慢慢就喜欢上了集报。一点一点地渐渐在集报的圈子里有了名气。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收藏则是十几年前,范光永以2800元的价格,从潘家园旧书商手中购得的一份明代邸报。
这份“邸报”出版于明熹宗天启年间,它是一张长条形的单页,长宽规格约为13厘米和37厘米,上面字体为类似仿宋体的长方形书写体,报纸为雕版单面印刷。在报头上有“邸报”二字,连同报头和笔划模糊不清的部分,报纸共308字。报头下第一行印有发行时间:天启七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元1627年8月6日)。这份“邸报”的发现,引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方汉奇教授的重视,他在《记新发现的明代邸报》一文中对这份“邸报”的内容以及意义有过详细的阐释。
方汉奇教授介绍,通过可以辨识的断断续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份“邸报”主要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三条信息,其中两条属于褒奖和任免官吏方面的内容,一条属于缉拿刑事罪犯的内容。任免的是几个中下级的地方官员,缉获和“格毙”的,也只不过是几个小贼。虽然记载的内容在当时并不重要,但数百年后,这份报纸为中国新闻史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方汉奇在文章中对此作了介绍,这份报纸首先证实了明朝末年已经有了民间创办的为公众发行的报纸:“邸报”。同时也证实了明末有人“以送邸报为业”,当时有不少士大夫在日记里记载他们经常看“邸报”。其次,这也证实了明末天启年间已经有部分报纸采用雕版印刷。
方汉奇肯定了这份“邸报”的价值,“长期以来,古代新闻史的研究,主要靠的是正史、野史、日记、尺牍、文集、公私档案和其他历史文献资料。除了伦敦和巴黎收藏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少量清末报房的‘京报’和《急选报》(以通报官吏选拔和任免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印刷品,出版于万历八年,即公元1580年——注)外,鲜有实物作为佐证。近十五年来,由于集报界的努力,大量的清朝出版的报纸的实物被发掘了出来。……现在又从他们的藏品中看到了明朝‘邸报’,更是令人欣慰。”
2014年由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大学教科书,将介绍该“邸报”的内容收入书内,该书关于“邸报”的注文标明由集报家范光永收藏。集报人的名字和藏品被收入大学教材,这令报纸收藏界为之振奋。
在收藏的民国报纸中,范光永主要收藏北京出版的老报纸、红色报纸。他收藏了由邵飘萍主办的《京报》附刊共计11种,分别为京报副刊、图画周刊、《莽原》周刊、妇女周刊等共计48份。其中《莽原》周刊是鲁迅最早编辑过的刊物中的一种,鲁迅的很多著名杂文在此首发。《妇女周刊》则是由现代进步女作家石评梅参与编辑。
因为老范集报比较早,收藏的报纸质量高、精品多,为人又公道,他被推选为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副会长。多年来已先后组织了多次老报纸展览,比如他参与组织了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协办的纪念建党90周年党报党刊事业发展成就展、抗战老报纸收藏展以及最近的建党百年红色报纸收藏展等。在这些展览中,他将自己收藏的老报纸送展。
南城京报馆的开放修缮是他一直关心的事儿,他前前后后专门去京报馆跑了好几趟。如今,京报馆修缮后已向市民开放,他希望把自己收藏的红色报纸贡献出来,办一个常态化的宣南报纸实物展馆,让老报纸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十多年来,老范的工资很多都用于集报,家里也都堆满了他收藏的老报纸。对于老报纸的价值,他有着深刻的认识:“老报纸就跟老照片一样,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相对于国家收藏,他认为民间报纸收藏有着不同的价值:“民间收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走近观众,让大家接触到实实在在的老报纸,体验到历史的沧桑。”
上一篇:嵩山少林数字藏品“东汉三阙”上线
下一篇:没有了
民间集报家慧眼识“邸报”...
在集报圈里,提起范光永,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不仅北京的集报人熟悉他,就是在外地的集报圈,也都知道他。他从事老报刊收藏已经有三十多年,主要收集明清、民国老报刊,还收集现代报纸创刊号、号外等,共收藏报...
嵩山少林数字藏品“东汉三阙”上线...
5月9日13时,嵩山少林与数字藏品平台“山海景藏”合作的藏品将正式开售,首期售卖的数字藏品是古建筑文物单位002号少室阙,限量10000份。同时5月6日—5月9日期间还将免费为用户空投2000份数字武僧限量...
山丹县档案馆征集民间各类档案中...
为深入挖掘山丹县的红色档案、名人档案、民间特色档案资源,丰富馆藏档案内容,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山丹人民的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实现经济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幸福美好...
藏式木雕,能让木头复活的艺术...
西藏传统的民族手工艺是藏民族在千百年来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独具魅力的艺术,它集中体现了藏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气质。其中,藏式木雕工艺根植于民间,与藏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
非遗项目《辉县剪纸》数字藏品正式发布...
人民收藏网据新乡市人民政府政务公开消息:受河南省非遗中心的宣传和推广,4月26日,《辉县剪纸》首批数字藏品在摩点平台发布。本次数字藏品的发布以崭新的表现形式和推广方式,让传统技艺走近年轻群体,...
南京数字非遗藏品“雨花石风景系列”首发售罄...
人民收藏网据南京市文旅局政务公开消息:4月27日,南京第一批数字非遗藏品“雨花石风景系列”在阿里拍卖数字非遗版块上线,于4月29日至5月2日正式发售。首批数字藏品选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