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凤:50年坚守“金银与火的艺术”
薄薄的铜片上浮现出生动精致的图案,麒麟送子、龙凤祥云……图案被雕刻得精巧细致,虽为金属制品,但本身重量却很轻,这样的工艺就叫做北京蒙镶。
“蒙镶是一项利用金属延展性,通过手艺人点錾的方式,在金属上进行雕刻,并经过火的融合来完成作品的工艺。”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中凤说,因此,北京蒙镶工艺又被称作“金银与火的艺术”。
上世纪六十年代,15岁的吴中凤开始学习北京蒙镶技艺。2007年,北京蒙镶入选北京市级非遗名录。在与蒙镶结缘的50年中,吴中凤一直坚守这项传统工艺的传承。
坚持打磨蒙镶技艺
“我与蒙镶结缘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吴中凤回忆,那时15岁的她进入原北京金属工艺品厂学艺,师承赵秀英、宋智礼、康文生等老艺人。
吴中凤的第一位师傅赵秀英擅长用蒙镶技艺做各种兽类、动物,而第二位师傅宋智礼的作品则相对端庄、严谨。“第三位师傅康文生不仅在錾刻技术上无人能比,也是所有艺术工匠中唯一一个能够做设计的。”吴中凤说道,“我就曾与另外两个人一起跟随康师傅搞设计研发,制作出了麒麟、八仙形象的蒙镶艺术品。”
北京蒙镶技艺的学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需要精细打磨。厂内大多是男工,吴中凤是为数不多的女工之一,但真正需要上手做锤敲之类的重活儿时,吴中凤总是参与其中。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跟随师傅们不断学习,吴中凤的蒙镶技艺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担负起传承使命
“一门手艺的学成,最重要的是坚守。”吴中凤坦言,蒙镶的制作过程分为打胎、錾雕、攒活等十几道工序,一件蒙镶作品需要几个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至今,她已从事这项“金银与火的艺术”整整50年。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在吴中凤的努力和相关方面的推动下,建起了北京蒙镶金银器博物馆。“馆内珍藏的是我及团队多年来为博物馆等机构以及私人订制的蒙镶工艺品,每件都映衬着其时代的历史背景、精神信仰和文化传承。”吴中凤说。
如今,已经65岁的吴中凤,在几年前选择再度出山,“我看到了蒙镶及其他传统手艺的艰难处境,我不光要做一个艺术家,还要肩负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将蒙镶文化的精髓传播出去。”
寄希望于年轻人传承
为了传播蒙镶文化,吴中凤积极参加东城区组织的各类线上线下非遗活动。她觉得,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有很多需要向年轻人学习的东西,比如如何通过新媒体来向更多的人介绍蒙镶,传播蒙镶技艺。今年6月,吴中凤参加东城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通过红桥市场专业的直播平台,尝试在网上向全国各地的网友们宣传蒙镶技艺。
“蒙镶这门技艺的魅力在于纯手工制作,锻炼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原本以为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可能不愿意再学习蒙镶纯手工技艺,但让吴中凤欣慰的是,如今仍旧有一批批对蒙镶文化仰慕已久的青年们,来到蒙镶金银器博物馆,请求她开馆授徒,立志传承蒙镶文化。
“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沉静下来,像我当年一样,通过体验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在这个点上不断地去挖掘、去修炼。”吴中凤说。
下一篇:没有了
吴中凤:50年坚守“金银与火的艺术”...
薄薄的铜片上浮现出生动精致的图案,麒麟送子、龙凤祥云……图案被雕刻得精巧细致,虽为金属制品,但本身重量却很轻,这样的工艺就叫做北京蒙镶。“蒙镶是一项利用金属延展性,通过手艺人点錾的方式,在金属...
庄从灿 :剪刀舞处纸生花执着追梦传技艺...
一张薄薄的彩纸,一把寻常的剪刀,眼睛里放着光,时不时专注地看看你的侧面,剪刀上下飞舞,不到五分钟时间你的侧影就呼之欲出,剪影线条流畅,你的神韵跃然纸上,你惊叹剪纸高手这绝妙的技艺,却不知他...
工艺美术陶艺家黄志伟抗疫作品获国际大奖...
12月13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艺家黄志伟收到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分会邮寄的一份包裹:他创作的抗疫题材陶塑作品《致敬英雄》 获得亚太地区“疫情期间创作手工艺品大赛奖”的获奖证书及...
著名书法家李啟泰——取法兰亭 师而不拘...
李啟泰,男,汉族,1972年12月29日生,48岁。1998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水工专业,1998年至2015年在云南省铁路总公司工作,分别担任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分公司副总经理。2015年至今在云南宏泰建筑劳务有限公...
著名书法家曹柏崑向天津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
12月3日,曹柏崑书画作品捐赠仪式在天津文化中心贵宾厅举行。天津著名书法家曹柏崑先生将自己倾心创作的行书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绘画作品《圣地之光》捐赠给了天津博物馆,书法作品《春夜喜...
竹刻“非遗”传承人王国荣:铁笔刀功 雕琢艺术人生...
形神兼备的牛角雕、韵味十足的龟雕、厚重凝练的碑刻……在市区仓桥直街张桂铭艺术馆附近,有一间闹中取静的工作室“可镂斋”,斋主就是“匠人”王国荣。王国荣说,《荀子》的著名格言“锲而不舍,金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