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金:耄耋老人坚守木雕手艺一甲子
一方陈旧的木头粮橱,配上精致的木刻雕花,是不少市民脑海中难忘的童年记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些木雕物品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但家住新安镇孙家桥村的李炳金老人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了63年,一直坚守着这份技艺。
近日,记者来到新安镇孙家桥村李炳金老人家中,碧波清水旁,一棵三四十年的香樟树下,就是李炳金的工作室。此时,李炳金正在制作一个月饼模具,画好图样,按照线条切割,打磨、雕刻,已经80岁的李炳金做起这些活计还是干净利落,一点也不含糊。
别看李炳金现在的手艺炉火纯青,学习时也是吃了苦头,十七八岁的年纪,随着练习时间的增长,李炳金的双手变得粗糙不堪,长年使用锯子和刻刀,手上也难免留下一道道伤口,但是老人却乐在其中。
李炳金说他的师父是东阳人,来到德清做工,他就跟随着这位东阳师傅学习。“那时候,很多人都是为了学一门手艺糊口,爸妈逼着去学的,可是我不一样。”李炳金告诉记者,他是自发跟师傅学习的,最重要的是喜欢。青年时期,把玩木头是李炳金最大的爱好。为了雕刻出更好的作品,李炳金还仿照连环画练习绘图,一本厚厚的画册,每一张都是他深夜在油灯下一笔一笔描绘出来的,像“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是他最爱的题材。
学成之后,李炳金开始单独接活,大到建房子的木工,小到模具器皿,都不在话下。李炳金还会制作一些桌椅板凳和衣柜被橱等,这些用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比较贵重的嫁妆,也是他接到最多的生意。“那时候嫁娶,梳妆台,衣柜,床都是木质的,一单生意一做就是十几天,赚得不算少。”就这样凭借着一双巧手,李炳金不仅能养活自己,还娶到了下放的知识青年朱叶根。“我们结婚的时候,用的衣橱、粮橱这些都是他自己做的。”朱叶根老人非常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她老伴的作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霜,这些物品依然很耐用。
钻研六十余载,老人对于木雕的喜爱未曾改变。在李炳金的家中,除了生活中能使用的木刻物品之外,记者还发现了一些摆在客厅里新奇的小玩意。其中一个根雕作品,风格与李炳金其他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李炳金说,这是一个搞艺术的朋友去河边游玩时捡到的树根,觉得造型很好,就赠送给了他,他对这个树根进行了二次创作,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它的造型一边看像鹿,一边看又像是迎客松,很特别。”
除了这个根雕,客厅里还摆放着一些大象、狮子等造型的小木雕。李炳金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不再只做老式的木雕物品,而是有选择性地做一些新颖的小玩意。“我们不能一直守着以前的老玩意儿,也要学会与时俱进。”李炳金尝试着把电视上看到的新颖事物和自己的木雕作品结合起来,做一些有创意的小玩意。“没想到还挺受大家欢迎的,很有成就感。”李炳金的作品新意十足,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观摩,其中不乏一些做艺术创作的年轻人,每当如此,李炳金就会深入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探讨。(湖州市林业局)
上一篇:宋伟强:指尖上雕刻艺术
下一篇:没有了
李炳金:耄耋老人坚守木雕手艺一甲子...
一方陈旧的木头粮橱,配上精致的木刻雕花,是不少市民脑海中难忘的童年记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些木雕物品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但家住新安镇孙家桥村的李炳金老人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了63年,一直坚...
宋伟强:指尖上雕刻艺术...
“华夏第一县”甘谷,自古就流传着古老的木雕技艺,大到亭台庙宇、村宅民居,小到家具摆设、日常用品,处处可见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的木雕工艺品。即便是如今,走进甘谷,漫步于城乡,无论古宅还是新第,都可从其...
钟立维:一凿一刻间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中新网沈阳3月21日电题:辽宁刻瓷非遗传承人:一凿一刻间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新网记者韩宏“以瓷为纸、以刀代笔”,数年间,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瓷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钟立维,在一凿一刻间将一幅幅承载着...
齐聚礼贤堂特邀画家徐国芳:万木峥嵘,花颜缤纷...
世间万木峥嵘,花颜缤纷,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富而不傲、容古留芳的兰花,雍容华贵、富丽端庄的牡丹等等,从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春有百花开,唯...
齐聚礼贤堂特邀书法家严仲良:大风起兮云飞扬,细雨飘兮润无声...
中国传统书法以儒、释、道思想的彼此交融为精神轨迹,是传统文人将之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的集中表现,并以此构建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准则、价值追求、评判标准、技法观念以及实践规律。书法是博大精...
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大家——王良虎...
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传承文化的精髓。是向欣赏者传递最美的艺术,最美的精神内涵。使人情感起伏,气势磅礴,魅力无限,浮想联翩,激情万分,享受在书法艺术魅力之中,这就是书法艺术的精神所在。特邀书法传奇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