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

将佛山工匠文化“嵌入”城市品牌构建中

发布:2022-04-19 14:10 栏目:综合 编辑:Rmscw 来源:佛山日报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匠文化大放光彩。对于要成为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与打造制造业创新高地的佛山,弘扬工匠文化有何现实意义?作为佛山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佛山工匠文化能否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招牌?对此,佛山日报《理论周刊》采访了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承良,为大家分享其对佛山工匠文化的独到见解。

激发工匠文化的软实力功能

短期经济行为可以用经济逻辑来解释,但长期持续的经济行为,往往需要引入文化逻辑。

《理论周刊》:弘扬工匠文化对于佛山增强文化软实力,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有何意义?

张承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竞争既是硬实力的竞争,也是软实力的竞争。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资源,通过“经营”文化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所认知、接纳。

说到底,文化软实力讲的就是关于文化在形成价值认同、价值吸引、凝聚人心、激发行动力等方面所达成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基于自身地理空间和历史传承演化的不同城市,在文化上表现为各有千秋的个性特色,并最终呈现为文化多样化的绚丽景观。这种特色化的城市文化,内在地表现为特定地域人们生存观、财富观、竞争观、道德观等精神要素的共同倾向。这种倾向最终会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在长时间的演化中形成独特的历史积淀,成为精神传承或文化遗产,并且为当时代的人们所共同拥有,人们因为共同的文化记忆而形成身份认同,激发文化自豪感,进而凝聚为群体的行动合力。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知名学者都有专门论述,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克斯·韦伯。他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在西方世界兴起,除了物质因素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源于西方文化深处的精神动力在起作用。阿根廷学者马里亚纳·格龙多纳也曾指出,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文化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指引的作用。短期的经济行为可以用经济逻辑来解释,但长期持续的经济行为,则往往需要引入文化逻辑。

当然,这种“文化逻辑”所潜藏的群体价值观,跟特定城市的发展需要既有可能正相关,也有可能负相关。如果既有的群体价值观与城市发展相悖,会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则必须对这种价值观予以改造。但这种群体价值观在取向上与城市发展形成正相关,就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打造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圈”,而弘扬佛山工匠文化无疑与佛山的高质量发展、打造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圈高度正相关。正是历史上佛山手工制造业长盛不衰所积淀的工匠文化传统,在价值观指引上成就了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佛山要在“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跃升之路上行稳致远,尤其需要激扬工匠精神,发挥工匠文化在形成价值共识、凝聚人心、激发行动合力上的软实力功能。

工匠文化是佛山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

将工匠文化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作为佛山城市精神,是可行且必要的。

《理论周刊》: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在构建基于自身历史的特色文化。工匠文化在佛山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人认为要把工匠文化列入佛山特色文化,把工匠精神纳入佛山城市精神,对此,您有何看法?

张承良:由于经济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每个城市都会有其多样化的文化留存。当我们谈论佛山文化传统时,大家最熟悉的是美食文化、陶瓷文化、功夫文化、龙狮文化、龙舟文化等。但如果就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明确的“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让佛山制造‘基业长青’”“增创佛山制造重镇新优势”等内容而论,工匠文化无疑是佛山城市文化最具特色和代表性、最重要的软实力资本之一。将工匠文化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作为佛山城市精神,是可行且必要的。

佛山的工匠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更是因手工制造业发达而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及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佛山制造”再创辉煌,制造企业遍地开花,佛山一跃成为拥有国家级驰名商标最多的地级市。而“佛山制造”的盛名之所以能够在如此长时段的历史变迁中繁盛不衰,根本上是因为工匠精神在起作用。工匠精神在佛山世代传承,早已内化为全体佛山人所共有的文化基因,成为召唤佛山人“非如此不可”的精神驱动力。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其内涵至少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理念,执着专注、细致严谨的职业态度,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的职业情怀等。这些精神投射到职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最终塑形为独特的工匠文化:在个体层面上,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在企业层面上,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聚焦守专长、制精品、建品牌,推崇持之以恒、开拓创新、追求极致的企业文化;在社会层面上,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崇尚技能、敬重工匠、尊重科学、创业创新、自强不息的社会风气。

以工匠精神来定义佛山城市精神,意味着佛山城市文化的特质在根本上表现出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换句话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理念,执着专注、细致严谨的职业态度,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的职业情怀成为全体佛山人共有的职业精神。这一精神特质,最为突出地表现在“佛山制造”这一城市名片上,与此同时,又遍布各行各业,在价值导向、制度与规则体系、人的精神面貌、产品与服务品质等多层面呈现出来,最终凝聚成为具有佛山特色的城市文化——佛山工匠文化。

让工匠文化成为佛山制造的价值吸引

要通过“文城相融、文产结合”,将工匠文化融入佛山城市形象宣传、节庆活动、城市景观设计等环节中。

《理论周刊》:城市精神的培育,需要内化于心,外显于形。从城市品牌建设的视角看,应如何更好地将工匠文化融入佛山城市品牌的塑造?

张承良:城市品牌建设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一个产物。城市品牌建设同企业品牌的建设一样,需要以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等方面来确立目标。通过城市品牌的建设,可以塑造和提升城市软实力,改变城市整体运行模式、运行机制,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动力模式,从而达成价值吸引、凝聚人心、激发城市居民能动性,吸引更多外部资源支持的效果,推动城市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将工匠文化融入佛山城市品牌建设,首先要解决城市品牌定位的问题。城市品牌定位既要反映城市的长远发展和未来愿景,又要诉诸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现状。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下,作为最具工匠文化底蕴城市之一的佛山,理应放眼全球,力争将佛山打造成为全球高端制造基地。此前,人们一直诟病中国制造在欧美以中低端市场为主,高端市场鲜有中国品牌。而“佛山制造”理应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优异的产业表现,在推动中国制造升级之路上体现更多的担当作为。佛山应当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在继续优化布局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强化城市品牌建设,以传承、培育工匠精神为抓手,厚植佛山工匠文化,为佛山制造不断升级提供肥沃的土壤。

其次,要强化内涵建设。要高度重视工匠文化的社会功用,通过“文城相融、文产结合”,将工匠文化融入佛山城市形象宣传、节庆活动、城市景观设计等环节中,使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本精神、诚信文化、设计文化、质量文化互通共融,让市民随时随处可以感受到佛山工匠文化的气息。在这方面,佛山举办的“佛山·大城工匠”与“佛山·脊梁企业”等评选活动就是很好的做法。未来,佛山要在产业集群、产业链的重要节点、领域设置更多类似的评选和普及活动,做好佛山工匠文化的历史发掘与整理工作,在全社会、全行业营造以践行工匠精神为荣的导向和氛围。与此同时,巧妙地营造工匠文化传播氛围,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认知、认同并接受佛山工匠文化;此外,还要加强佛山工匠文化对外传播力,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投资者、技能人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佛山,亲近佛山,爱上佛山制造,爱上佛山这座以制造业为底色的品牌之城、文化之城、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厚植工匠文化如何形成联动效应?

在明晰各方权责的基础上,构建各方联动、协同共进的实践机制,是弘扬发展工匠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理论周刊》:要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应如何定位政府、社会及企业等各方主体的作用?

张承良:厚植工匠文化是一项包含了多层面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其目标在于构建起一套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生态。在构建佛山工匠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学术界、企业、传媒、行业协会、企业等都是重要的行为主体。因此,如何在明晰各方权责的基础上,构建各方联动、协同共进的实践机制,是弘扬发展工匠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通常来说,文化建设与一般的市场活动、基层社会治理有所不同,文化建设所具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指引的特性,使得政府必须在宏观把握、基本定位、资源整合以及推动实施等方面自觉发挥主导作用,其功能职责主要体现在整合各方力量、制订整体规划、形成制度保障、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以及相应的效能评估上。在此基础上,学术研究、传媒、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形成多方协同的联动效应。

其一,学术研究是基础。文化资源总是以碎片化的形式留存于各类文本(文献、考古、口述史等)之中,需要甘于寂寞的研究者广泛搜集、发掘,深入考证、整理,使之成为可供当代转换的历史以及当代叙事。佛山工匠文化源远流长,需要在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考证等方面持续不断地形成内涵增殖和史料支持,为佛山工匠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在这方面,行为主体不仅仅是高校、社科院、考古所、地方志办公室等机构,还应大力鼓励社会力量的介入,如民间学者、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博物馆、民办地方文史研究院所等民间机构或市场化力量。

其二,做好战略定位、整体策划与资源整合。结合佛山产业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尽可能全面掌握文化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资源的甄选、合成,并以项目为依托,综合考虑将文化资源“嵌入”城市品牌构建的可能性与效果。

其三,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格局。一是传播主体的自觉参与及协同联动。如果说作为物化的文化景观可以通过速成的方式来达成,那么作为精神和观念的文化则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养成。将工匠文化“活化”在当代生活中,需要将传播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即通过大众媒体、主题活动、教育培训等渠道,使之内化为居民发于自觉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在此,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社会组织(包括志愿者)的主动作为不可或缺。二是要重视大众媒体的整合传播,要以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活动形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佛山工匠文化故事,这也是确保工匠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一个重要保证。

(文/佛山日报记者林润栋)




上一篇:景德镇:让陶瓷产业插上“数字翅膀”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将佛山工匠文化“嵌入”城市品牌构建中...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匠文化大放光彩。对于要成为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与打造制造业创新高地的佛山,弘扬工匠文化有何现实意义?作为佛山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佛山工匠文化能否成为城...

2022-04-19 人民收藏网
景德镇:让陶瓷产业插上“数字翅膀”...

从2020年起,景德镇市相继与抖音、京东、快手、淘宝、天猫等平台开展战略合作,取得陶瓷直播带货平台经营权;2021年10月,国家版权局批复授予景德镇市“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称号;今年1月,景德镇新闻...

2022-04-19 人民收藏网
68元一张的虚拟海报你会买吗?...

经过一年多发展,数字藏品正深入文化艺术领域的各个门类,近期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综艺节目、音乐歌曲等开始涉足这条新赛道。比如《尚食》《长歌行》《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红旗渠》等影视作品,以及...

2022-04-19 人民收藏网
“湾区新潮涌”宝安区主题美术创作近日亮相...

湾区新潮湧(史文集阎敏罗素民张玉馨合作画)近日,由宝安区著名美术家史文集、阎敏、罗素民、张玉馨历时近百天共同创作的大幅美术作品“湾区新潮涌”亮相,该作品尺寸为6.8m×2.3m,由宝安的凤凰山、...

2022-04-18 人民收藏网
书画家范曾获得“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奖”...

书画家范曾获得“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为推动全球团结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留下了成果丰硕的冬奥遗产。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书画家范曾被正式授予了“国际奥委会主席...

2022-04-16 人民收藏网
临夏市第一中学向临夏市博物馆捐赠藏品...

春风化雨,花开有声。临夏市第一中学向临夏市博物馆捐赠藏品4月14日下午,临夏市第一中学向临夏市博物馆捐赠藏品活动在市一中举行,市博物馆、市一中相关负责同志及部分工作人员和教师参加。临夏市第...

2022-04-15 人民收藏网